大通社记者 张书豪 报道
先后申报并成功立项 30 余项教学改革项目,编写教材 38 本......武昌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沉淀,获得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评为2020年湖北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荣誉称号。
该团队以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为基础,以湖北省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项目为依托,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为的理念,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技能、教学对接生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如今以阳小兰教授为带头人、以钱程教授、安庆教授、吴志祥教授、高辉教授为核心,以及十余位年轻骨干教师为骨干的教学团队。
谈及团队的成立初衷,阳小兰教授介绍说:“计算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专业也是最重要的一级学科,它涵盖的范围非常的大,以计算机为根,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围绕计算机课程体系展开上面分支出很多的子学科和专业团队,我们团队的建设初衷就是希望能够将以计算机为根本的其他分支学科和专业相关的课程团队成果进行集中整合,把团队这么多年的教学成果、多年的建设成果通过计算机教学团队将计算机专业的所有成果进行串联进行凝练,让大家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下进行教学和科研共同探讨随着国家的教育改革如何让计算机专业建设搞得更好。”
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组件、发展至今,除积极参与课程教学之外,团队同时广泛参与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截至2020年,该团队以教研、科研促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教学研究和改革上,本团队成员积极参加教学研究,致力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先后申报并成功立项 30 余项教学改革项目。本团队成员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最新 IT 技术前沿展开科研,积极申报科研项目,获批科研项目10余项,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运用于教学中。坚持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毕业设计,达到相互促进、教研相长的目的,编写教材 38 本,其中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12 本,应用型本科信息大类“十三五“规划教材 10 本。同时努力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致力于为广大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更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计算机课程。
作为武昌理工学院一支重点教学团队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十分重视团队建设。接下来团队将从多方面进行深入,“多面开花”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首先团队运行机制及激励保障措施建立人才整合机制,将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层次学术水平的教师组成团队。明确的、共同的目标是构建团队的基础,因此团队共同目标定位于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成为一流本科专业。优秀的团队是一个学历、专业、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的梯队,梯队核心突出,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团队带头人是本团队的第一梯队,即科研和教研的领军人。第二梯队以专业负责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主体。负责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三个层级上的科研和教研工作。第三梯队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是团队的生力军,是团队得以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通过教学检查、听课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视频查课、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教学信息、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等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形成了“执行—监督—反馈—改进—跟踪”的闭合循环流程和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积分制,培养教学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提升教学效果。学院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主要包括荣誉激励,在评先、评优中,特别关注团队中青年成员,加大对成员优秀事迹的宣传力度,全力营造尊重创新的氛围。岗位激励,给团队优秀成员加担子,创造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如新技术的学习,新理念的推广等。其次专业特色构建三维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专业素质扎实,通识素质过硬,创新创业素质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三维人才培养模式”。
落实三条路径,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突出产教融合。该专业与科大讯飞公司签署了长期联合办学的战略合作协议,由武昌理工学院和科大讯飞公司共同建设,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进行专业授课、联合进行毕业答辩,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此外,还与华为集团、Oracle 公司、软通动力、中软国际等多家知名 ICT 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实现专业共建,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注重以赛促学。通过开展专业特色班,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华为全国 ICT 大赛、蓝桥杯信息技术大赛等各类大赛。强化实践教学。加大专业实践学时学分比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力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施“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分为“三阶段五环节”:第一阶段即前教学阶段,包括复习和预习 2 个环节;第二阶段即教学阶段,有教师引导、课堂检验、精讲提升 3 个环节;第三阶段即后教学阶段,有释疑创新、复习、练习 3 个环节。“开发·内化·创新”贯穿于整个教学模式的各个阶段。
在谈及团队未来规划是阳小兰教授表示:“本教学团队深刻领会教育部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精神,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把教师作为高校实现高等教育观和教育理念的关键因素。在提高教师自身水平的过程中,除了加强教师的自身努力和功底外,还努力促进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未来三年,本教学团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确立 OBE 理念。以成果为导向,将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学科竞赛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高等学校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只有经常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建立新的学术观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一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师以教学研究的方式开展交流研讨对相互之间知识的融合、思路的启迪起着重要作用。教学团队将有计划选派教师进修,团队负责人将帮助和带领大家开展科学研究,了解学科前沿,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思路,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同时,通过攻读博士或做博士后研究等途径培养教学团队中现有的青年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团队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与知识结构,争取在未来 3 年内获得湖北省教学名师 2 名、校级教学名师 3 名以及青年学术和教学骨干数名,从而形成更合理的梯队结构,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一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教学团队目前已有“数据结构”、“网络构建与集成”等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要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省级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争取在 3 年内有 2 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有 3 门课程入选湖北省一流课程。
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教学团队将整合力量,形成合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有目的地围绕课程群在教材完善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申报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全面提升教学团队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促进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互结合。深入探索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及时将相关成果反映到教学工作当中。”
团队带头人阳小兰教授表示:“团队成员教学研究兴趣相同,志同道合,聚集在一起本身就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学术气氛,而且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大家在会议上提出问题,互相交流经验,对团队凝聚力的加强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团队的公开课制度增加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且通过团队老师来听课并写出评价报告,这样等于成员之间互相切磋了,也能够向一些资历久的老教师学习经验,团队中的年轻教师也就相当于得到了练兵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
在谈及团队工作分配时,阳小兰教授特别强调:“团队工作会直接分配到每一位教师的头上,各人能够迅速的开始自己的工作准备,然后进行汇总,效率提高了,质量也就上去了。所以团队的力量尤为重要。”
“我们的团队是开放的,随时都在补充新鲜的血液,再补充新鲜血液的时候我们会以课程或科研为纽带,逐步吸纳新的老师进入团队,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过程,一方面需要教师有进入团队的意愿,一方面需要教师的研究与我们团队理论研究一致。”在谈及团队扩招是阳小兰教授这样表示。
在最后的采访中阳小兰教授表示:“我想对我的团队说大家幸苦了,希望我们勿忘初心,共拥新时代。承接校训精神,以‘教书育人,学生中心,合作进取,忠诚奉献’的工作理念,使团队越来越好,也希望我们团队能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让大家少走弯路,多行有效之道。”(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