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蕾 大通社 刘凯思 周康健 蔡小倩 万思雨 郁希 报道 费彦朝 王鹏 摄影
“来来来,大家坐!”在刘驷育的热情招呼下,13位来自内蒙古的同学在谈笑声中围桌坐了下来。10月29日,武昌理工学院几位来自内蒙古的同学正在聚会。席间,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14级的刘驷育和产品设计专业13级的周鹏飞举起酒杯说:“今天有这么多内蒙古的同学能在武昌理工学院一起聚会,我们从同一地方离开家乡,又很巧妙地聚在了一起,让我们举起酒杯,干了!” 敬先祖,敬苍天,敬大地,这是蒙古族人聚会时必备的礼节,大家十分豪爽地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在武昌理工学院旁的餐厅里,和着从内蒙古带来的风干牛肉,配上马奶酒,说着家乡话,参加聚会的蒙古族同学们聊起了关于家乡的趣事。一言一语中,大家渐渐敞开心扉,彼此说着心里话,分享着离开家乡来到武昌理工学院的感受。
在武昌理工学院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如果不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光从外貌来判断,和其他同学没有太大差异,大家都在一块学习,一起生活。但当我们真正走近他们、接触他们后才发现,他们背后有很多关于民族文化的故事。他们是武昌理工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一个区别于汉族学生,却拥有着各自民族风情的闪耀群体。
据统计,在武昌理工学院2016年的招录工作中,今年来我校就读的少数民族新生人数有了大幅增加,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今年我校共录取了包括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172名新生,少数民族新生占全校新生比例近5%。相比往届,今年我校新增了俄罗斯族、纳西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此外,藏族、布依族、朝鲜族、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也比以往有一定幅度增加。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集体,与汉族同学一起体验学习和进步的乐趣,极大地促进了校园里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了解,让不同民族的欢声和笑语在校园中回荡,构成了今天武昌理工学院最美的风景。
今天,我们分别采访了五个来自藏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和苗族的2016级少数民族新生,听听他们说说自己不一样的民族风情和大学故事。
从左至右:蒙古族刘飞、藏族平措洛追、汉族女生、藏族格桑、苗族潘舒航、维吾尔族史燕奎几位同学在图书馆学习完后一起离开
藏族平措洛追:突破语言障碍 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亲亲这塞北,塞北春光浩荡。走走这江南,江南鸟语花香。欢聚一堂,欢聚一堂,听一听幸福和美满的二重唱。欢聚一堂,欢聚一堂,看看硕果和笑容上了金榜。”悠扬却不失雄厚的歌声闯进了我们的耳畔,台上的他正在用尽全力给大家演唱一首藏语歌曲,即使他的声音并不算洪亮,我们也不明白这段藏语是什么意思,但是他的真诚却深深吸引着台下的所有人。
这是发生在一次班级联谊会上的一幕,在台上唱着藏语歌的是一名来自西藏山南市的藏族同学,他叫平措洛追,是商学院人力资源1601班的学生。在同学眼里,平措洛追是一个话不多但十分真诚,有些羞涩却不失热情的质朴少年,大家给他取了一个亲切的外号叫“羞涩的山南小歌神”。
第一次来到武汉,平措洛追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症状。可能因为首次出藏比较兴奋,他的症状并不明显,只是有点嗜睡。他表示,即使这样也影响不了他对武汉这座城市和对新学校的向往。开学报到当天,当他向志愿者询问自己的班级和宿舍时,麻烦不期而遇,他发现自己不太能理解大家所说的汉语。这也致使很多人误以为他是个沉默寡言且不太合群的人。
平措洛追真诚地解释道:“我并不是不爱说话,来到这里我在交友和沟通上有些困难,我很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想说又说不出,对于他们所说的又不是很懂。”平措洛追告知他并不是不会说汉语,只是不太理解其中的含义。在西藏汉语只属于第二语言,他们平常讲的都是藏语,只有在学校才讲汉语,然而学校对汉语的讲授也仅仅是基础。
平措洛追有三个非常要好的舍友,他们经常细心地教他理解汉语,宿舍里一片祥和。每当看见舍友们在宿舍里玩闹或和他说笑时,他总忍不住在一旁微微笑着。“其实我并不孤单,不但有舍友,还有我的老乡,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平措洛追还告诉我们,除他之外,学校里还有很多和他来自同一地方的同学,他和几个西藏的同学已经结识并成为了好朋友,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闲暇时还会一起组织出去游玩。国庆期间,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把武汉玩了个遍,繁华的光谷、刺激的欢乐谷都让他们兴奋不已。
“我很知足在这里我能遇到这么好的舍友,关爱我的老师,以及美丽的学校。真的,来到这里我很幸福!”这就是平措洛追,一个安静羞涩的藏族小伙。
土家族张妍:斗色争妍灼慧心 甘做民族文化使者
对于一位年仅18岁,从湖北恩施市咸丰县背井离乡来到武汉求学的土家族女孩来说,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要快速融入全新的校园生活却属不易。张妍,土家族,文法与外语学院汉语言1601班学生。第一次见到张妍时,她面带微笑,热情大方地向记者说道:“用微笑面对生活可以让你邂逅不一样的明天。”刚进入大学时,张妍表示自己除了焦虑和不安外,更多的是新鲜和刺激。她想尽快融入校园环境,迫不及待想扎进求索知识的大海,想开启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土家族,一个逐渐被汉化的民族,但很多地方仍保有本民族所特有的习俗。张妍告知,土家族是一个喜辣的民族,甚至可以说是“无辣不欢”。土家族人以面食为主,还很爱吃苞谷粥和腊肉。刚来学校,张妍不太习惯学校食堂的膳食口味,觉得味道过于清淡。不过,对于武汉的“周黑鸭”张妍却竖起了大拇指,“我爱吃辣的嘛,所以周黑鸭很和我口味。另外,我吃到了传说中的热干面,也尝到了各类汉味小吃,作为一个吃货的我,感到无比满足。”
谈到土家族的文化,张妍按捺不住自己的思乡情怀,一下打开了话夹子:“土家族梯玛歌和土家族长篇史诗是当地的主流文化形式,包含诗、歌、乐、舞等各类艺术形式。在唱述时,以土家语为主要表述语言。演唱时,有唱有吟,有对唱有合唱……”张妍希望能让更多同学了解和喜欢上土家族文化。她相信,自己的民族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如今,张妍已经完全适应了大学的生活,现在的她是他们班的班长,是《大学语文》课程的课代表,并且还同时加入了学校大通社和学院心理部。能在这么多平台上展示自己,张妍说这是自己的荣幸,她会坚持下去,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交更多的朋友。大学四年,她会更加努力,让生活过得精彩。
当谈及自己对大学的看法时,张妍感慨道:“学校各方面都挺好的,一切都如期待的那样,严格的教学制度刚好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希望学校以后可以开设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课,让更多汉族同学也能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吸收到多元民族文化的精髓,真正做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抱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张妍笑得像花朵般灿烂。尽管现在秋天到了,叶子枯了,但当明年春天来临的时候,那时,大地一定是百花争妍的。作为万花群中的一朵,阳光照在她身上,显得格外明媚。
维吾尔族史燕奎:开朗真诚广结友 融情互信拉近同学距离
“老史,快来吃鸭脖!”“来了,鸭脖呢?”“我先去洗澡了,哈哈!”“过来,别跑!”一阵欢闹声从男生宿舍内传来,在楼层中传开。
老史,全名史燕奎,维吾尔族,来自新疆阿拉市夏合勒克镇。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城市建设学院土木1605班的一员,因为开朗的性格,而被人熟知。得知记者要采访史燕奎,他的同学纷纷表示:“老史啊,他特别开朗,为人又十分真诚,很快就融入了我们,每次举办活动的时候,少了他可不行!”
很多人都十分奇怪,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学生,他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适应现在的生活呢?难道两地的生活差异不大吗?“不是的。我刚到武汉时也是十分不习惯的。”当记者询问史燕奎时他这样说。
从新疆来汉之路堪比长征。老史告知,从他住的小镇出发,要走上1个小时才能到达当地的汽车站,然后需坐上3个多小时汽车到达阿克苏,接着要改乘绿皮火车到达乌鲁木齐,再换乘另一列火车才能到达武汉。整个过程九曲十八弯,老史历经四天四夜的长途奔波最终才到达学校。
刚到武汉的他被种种不适应围绕着。水土不服、交友困难、语言不通、生物钟紊乱等等,这些都成了困扰他的难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才终于适应过来。
“我有三个好舍友,有一群好同学,更有一个关爱我的素导。”说到身边的朋友,史燕奎眼中不时流露出满足与感恩。离开熟悉的家庭,开始大学生活,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共同学习生活,他是担忧的,他不知道自己的舍友怎样。走进班级,站在讲台自我介绍时,他是担忧的,他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接受自己。后来,他发现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当他介绍他来自新疆时,当他看见台下同学热切的眼神,看到宿舍友好的微笑时,他很开心,他觉得自己美好的大学生活来日方长。就这样,带着热情、乐观、开朗,老史来了。
史燕奎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他选择在课余时间在校内做兼职,在校外打小时工。“这周我去光谷打了小时工,是做服务生,家里负担已经够重了,我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挣钱。”当被问及对武汉的衣食住行有什么问题时,老史笑了笑说:“有一帮好朋友在身边,没什么问题的。”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