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镇宁县马厂乡龙潭村,一个距镇政府30余公里远,交通不便的偏远山村,朗朗的读书声,打破了以往暑期的宁静,却让这里洋溢起浓郁的书卷气息。这是武昌理工学院“雏鹰•圆梦”暑期支教实践团队在龙潭村开办的“爱心课堂”。
“爱心课堂”的10名大学生志愿者根据实践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对传统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旨在让课程更符合当地孩子们的心智水平,更注重人性教育、素质教育,培养有创新意识、人本意识的中小学青少年。
“爱心课堂”从一开始侧重传统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逐步发展出“传统课程求突破,特色课程要创新”的教学特色。今年的暑期支教,志愿者们在镇宁县的龙潭小学中共开设了9门课程,传统课程为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被大力推行的特色课程有感恩课、梦想课、安全急救课和创意手工课。
新的焦点:特色课程有特色
支教团队负责人郭青说,“义务教育阶段推广特色课程,如感恩课,梦想课,以及当代热议的传统文化课或国学修养课,这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诉求,更是时代和民族的需求。”
感恩课,支教老师李昊阳运用“一饭千金”等典故,引出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亲朋,感恩身边的人。他说,“感恩教育中,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首先需要孩子们去“识”。他人的帮助、美丽的自然、清新的体验,是显然的“恩”,我们需要感谢,然而,让孩子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的“恩”,引导他们正视负面、感恩负面,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灵魂,这才是完整的、核心的感恩教育。
课堂上,新颖趣味的教学法,如课堂团队游戏、《感恩的心》手语表演、观看感恩视频以及书写“感恩心语”等,让孩子拓展思维,探索出“谢谢”、“多谢”、“感激不尽”等多种语言表达感谢的方式和“为长辈洗一次脚”、“用优异的成绩回馈父母”、“常做家务为家人减负”等一系列行动表达感恩的方式。课堂上,孩子们在练习中逐步提升感恩力,培养感恩习惯。
梦想课,是“爱心课堂”重点推出的特色课程。支教团队认为,“梦想反映的是追求,体现的是抱负;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他们以“喊出梦想”、“描绘梦想”、“演绎梦想”和“唱响梦想”四个板块将梦想课串起来,让大山里的孩子鼓起了敢于梦想的勇气,带给他们敢于梦想的胆识和信心。“喊出梦想”:他们让孩子们对连绵的青山,在辽远和广阔的天地间与孩子们一起对着大山,高喊出自己的梦想。梦想课上,支教老师根据自身优势和成长经历,围绕孩子们的梦想,尽可能地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描绘梦想”:透过童真的视野,可爱的孩子们用画笔涂想着烂漫的世界、感悟着成长的幸福生活,更描绘着内心美妙的梦想。在画纸上,孩子们画出了“医生”、“教师”、“警察”、“科学家”等职业梦想以及希望家人健康快乐的幸福梦想。“演绎梦想”:支教老师把孩子们的梦想用“简笔画”的方式,把职业、心愿以及相关的场景画到黑板上,让孩子们一一上台扮演自己未来的角色,帮助他们坚定憧憬美好未来的决心和为之努力奋斗的健康心态。职业和情景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模拟的环境中恣意徜徉,梦想课从建立理想观,走向了“体验式”的情景教学。与此同时,他们还收集了孩子们记录下的梦想和愿望,并为他们建立了“梦想档案”,通过接下来一年的定期跟进,他们将在2015年的梦想课堂上,回顾过去一年大家为梦想付出的努力,分享一年中彼此的改变和成长。
安全急救课,实际上是团队对传统课程做出的改革和创新。他们将“葵花点穴手”与中医穴位指压保健法有机结合,引入到课堂,极大的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受到孩子们的热捧。支教老师李超博说,“指压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保健疗法之一,其操作简单,疗效明显,易于取穴,且不受时间、季节等条件限制,便于这些孩子掌握使用。大山里人看病不容易,平日遇到些小疾病或是身边有需要理疗保健的长辈,完全可以通过指压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体经络之气,以通经活络、调整人体紊乱的机能,达到保健养生、预防和改善疾病的目的。”
创意手工课,是培养孩子们创意思维,提升动手能力的课程。支教老师为了把传统的手工课教学变的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和发挥小朋友们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意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他们用“想,做,玩,赏”的创意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课堂上,孩子们热情高涨,认真好学,教室里到处弥漫着轻松愉悦的味道。一块块五彩的陶泥,在孩子们的巧手里变成了小蜗牛、小鸭子、泥塑花和各种不同的玩偶;一片片翠绿的树叶,在孩子们的巧手里变成了房子、河山和各种不同的小动物;平时吃的五谷杂粮,在孩子们的巧手里变成了有山有水,有人有房组成的“谷物画”。创意手工课,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快乐,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得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不同程序中接受了美的教育、感受了美的熏陶。
旧的改变:传统课程有创新
支教老师金毅教授的音乐课在“爱心课堂”受到了极大欢迎。音乐课上气氛异常活跃,歌词接龙,击鼓传花以及PK挑战,让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让歌声在大山里持久回荡。音乐课从《鲁冰花》、《让我们荡起双桨》到《时间都去哪了》、《虫儿飞》再到《少先队之歌》、《歌唱祖国》,让大山里的孩子既唱起了童谣又学会了流行歌曲还得到了红色教育。音乐课上唱红歌是“爱心课堂”对音乐传统课的创新。负责人郭青对记者说,“中国孩子不但需要流行歌曲,还需要红色歌曲;中国孩子不但要看《哈利波特》,更要看《闪闪的红星》。红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红歌不仅歌词美,而且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历史,唱红歌可以使小学生受到红色教育,在红歌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从小就坚定跟党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英语课:“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也是英语课的创新之处。课堂上,儿童英文歌曲,精美的单词卡片,五花八门的趣味游戏,小组竞赛等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支教老师周雅兰主张在英语课堂中引进趣味活动和游戏,强调互动教学法,让孩子们既培养兴趣,又收获知识。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周老师每天上学、放学时,坚持跟孩子用英文问候、告别。她说,“英语是语言工具,需要语言环境,日常简单的英语交流,是把它从‘工具箱’拿出来使用,旨在为孩子们营造学习环境。”
语文课,可谓是一门从一而终贯穿中国学校教育的传统课程。在来贵州之前,支教团对“语文课”的设计就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设计,如何让孩子们在语文课上获得快乐、被激发智慧,如何在传统的教学思路上进行突破和创新,成为他们意欲重点思考和攻克的课题。最终,团队决定将《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启蒙知识带到课堂,将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的讲解和课堂表演结合起来,传统的课堂模式不仅在形式上有了突破,还在人际沟通、交流实践上为孩子们提供了历练的机会。
保留传统课堂,继续传播符合中小学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基础知识,这是山区教育的需求;与此同时,积极拓展、创新,在课堂中融入符合少儿生理、心理成长特征的益智教学法,在“新”和“旧”的交汇和碰撞中,“爱心课堂”已经初步形成它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教学特色。“求实求新,趣味益智”的教学改革思路,受到了大山里众多孩子的热捧,也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和赞许。学生田芹每次上课她都要从另外一个自然村翻山越岭来到教学所在地的龙潭村。她对记者说:“这里的课堂跟以往的课堂不一样,给我们带来知识的同时还给了我们很多乐趣,让我们与外面的世界越来越近。”学生家长田方荣说,“新的课堂,新的教学方法吸引了孩子每天早早的便翻一座山头来这里上课,风雨无阻。”
谈起支教,负责人郭青说,“这里的条件远比我们想象的艰苦,但我们的苦是一时,而他们的苦也许是一辈子。大山里的‘留守’,锁住了原本健康成长的童心,少了关心关怀,少了教育教导,会苦了更多的孩子。给他们梦想,帮他们圆梦,我们还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会将“雏鹰•圆梦”支教服务计划继续做好,做强,继续为大山里的孩子奉献爱心,给闭塞的大山里带来新知识,带来更多的欢快。”(张硕 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