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在线4月23日消息(记者 鲁信 大通社记者 韩月 徐佳馨 魏梦蝶 报道)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武昌理工学院图书馆公布2013年度图书借阅量排行榜,该校商学院物流1201班学生李萍萍凭借102本阅读量荣膺“读书王”,文法与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张娅明以98本排名第二位,汉语言文学专业1201班的陈珊同学则以93本的借阅量位居第三位。这些“读霸”们平时是怎样读书的,她们怎么样看待读书的?让我们通过采访走进她们的读书生活。
“读书王”李萍萍,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少言。但谈及到读书,却能够滔滔不绝。在闲暇的时候,她爱钻进图书馆的某个角落,尽情的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外国小说、人物自传是她的钟爱,当然散文类作品也不会错过。面对浩瀚的书海,数不尽的书名,她看书有自己的计划,绝不盲从。她不仅在微博上关注“每日读书推荐”,而且还会留心空间里别人转发有关经典好书的日志,细心观察同学平时阅读的书籍,然后一个个记在本子上,一本一本去阅读。对于不同种类的书,她会采用不同的方法,精读的略读的书都做到心中有数。
每当读到比较好的书,她介绍别人去看。她说自己最喜欢的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和平》。读余华的《活着》时,会感伤,甚至痛哭流涕,被主人公的精神所折服。寒假期间 ,由于书本带回家太重,于是她就在网上下载电子书,大一下学期通过这种方式李萍萍阅读的书籍就达十本。被问到很多大一学生想读书却总觉得时间不够的问题,李萍萍回忆起自己的经历 :“可以利用没课的时间尽快完成作业,每天晚上都留出时间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周末多去图书馆,时间就会够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李萍萍在中国青年报等各类媒体发表文章20余篇,她在该校设立的博学考试中顺利通过7本书。
排名借阅榜第二位的张娅明共在图书馆借阅图书98本,他阅读书籍广泛,除体育方面不感兴趣外其他像文学、经济等方面都有涉及。平时,他是图书馆的“常客”,只要没课就往图书馆跑,然后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自己慢慢翻看自己借来的书籍,偶尔和朋友一起到图书馆的花园中聊一些自己的读书感受。张娅明告诉记者:“我经常和同学去图书馆阅读,一起讨论,很享受那种感觉,平时坐在图书馆一下午可以看五六本,我阅读速度比较快,不会纠结某些字眼。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他能坚持读这么多书籍时,他笑着告诉记者:“当你把读书当做乐趣时,还需要用坚持这样像是勉强一样的字眼吗?我读的书大部分与专业无关,我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比如一些名人的传记,李嘉诚,巴菲特等。我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哲学的书,很多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我都会在书中找到答案,最重要的是,读书越多,心态也会变得更好,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有良好的心态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从容,快乐。”最后他还开玩笑的对记者说:“在学校里是读书的最佳时机,趁着有这么多免费的书,抓紧时间看哦。”
位居排行榜第三位的陈珊在同学、老师眼中是一个文静朴素的女孩,平时最爱做的事就是安安静静的看书。因为学的是汉语言这个专业,所以多看书多阅读是每个老师的必然要求。然而陈珊能在一年之内达到93本却是班里很多人都做不到的。陈珊说:“我平时不太爱玩电脑、手机,所以空闲的时间基本都用来看书,专业要求的、老师推荐的、自己选读的都有。我觉得多读书真的很有用,对我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帮助,比如平时老师讲到或者考到很生僻的文学著作,我都没有一点担心,因为大多数我都读过。”
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教授一直倡导全校同学“多读书、读好书”,他认为,“读书对一个人的作用是隐性的,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意味,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坚持必定受益无穷。大学时期是一个人读书的黄金时期,这时的阅读对一个人后来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该校设立了博学学分,对读书效果进行测评,考试通过后可以获得学分。该校于2010年建成的新图书馆投资1亿多元,建筑面积3.5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40余万册,中外报刊1400余种,阅览座位4100个,是全国同类高校中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