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然回首,又是一年毕业时。每个大学生都会走到毕业这个路口,往前走有两条路:一是找份工作,从此走入社会;一是选择继续深造。
每条路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崎岖与坎坷,当然也少不了依附于它的独特风景。编辑部在上期校报推出以“就业”为主题的特别报道,受到不少读者的好评。本期,我们将目光放在了“考研”上。
考研,对很多大学生来说,是人生当中的又一次选择。在毕业的路口,选择考研,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有承受考研路上酸甜苦辣的毅力。
近几年,我校考取名校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我校毕业生中考取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有20余人。现在,我校有志于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希望本期以我校考研学生为主题的“特别报道”,能够给大家以启迪,让同学们不论是选择就业还是考研,今后的路能走得更加顺利和坦然。

图为《中南分校报》61期三版”特别报道“版面
祝鸿玲:坚持让我走到了最后
“坚持,参加过考研的人一定能体会到这两个字的重要性。”有一张娃娃脸的祝鸿玲对考研如是总结到,是这两个字让她走到了最后。
中共党员、一次性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年年都获奖学金、被评为校级“优秀学习标兵”……正是在学习中的认真坚持让祝鸿玲在大学四年能够荣誉不断;也正是这种对考研的坚持态度使她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讲方法,攻难点
来到祝鸿玲寝室时,记者随即被她书桌上那本又大又厚的笔记本所吸引,里面有很多蓝、红、黄等多重笔色的标记。祝鸿玲说,这是她考研的复习笔记,她习惯用彩笔作记号,让自己的笔记看起来更加方便和醒目。
她习惯于图书馆顶楼上早读。和大多考研生一样,考研期间,祝鸿玲每天背个大书包,拎个大水壶,没课便往图书馆跑。她有睡午觉的习惯,但是她却很少在寝室睡,只是在图书馆馆桌子上趴着睡,她说这样就不至于把时间浪费在来回寝室的路上。
尽管她的高数成绩一直很好,但她深知考研数学比较难,在大三上半学期便开始了对数学基础的复习,坚持多做题,并经常去03级经济管理实验班旁听数学和概率论。在她看来,数学基础对考研很重要,而且数学除了多做题没有捷径。因此,同一本参考书她竟然重复做了四五遍。
她也曾到04级经济管理实验班去听过政治课,“政治可以说是我考研最大的障碍。我高中学的是理科,对政治比较陌生。”通过旁听老师对政治系统知识的讲解,同时通过自己猛啃书本和笔记,她终于慢慢地“理解”了政治,并最终在考研中取得了73分的好成绩。
咽泪水,贵坚持
大三暑假时,祝鸿玲报名参加了考研辅导班。从租住的地方到上课的地方要转两趟车。在四十几度高温的夏日里,她忍住了躁热和苦闷……
一次在乘公交车时,她下车时没站稳当,不慎闪了腰。上课中途时,腰忽然剧烈的疼痛起来。面对周围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和眼前那晦涩的考研课本,她委屈的泪水夹杂着辛勤的汗水流遍了整个脸庞……
考前一两个月是最难熬的,许多人因此而放弃,祝鸿玲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在考前一个月的时候,她做模拟题时很不顺手,每次得分都很低。眼看考研的日子就要来临,她开始感到绝望了,怀疑自己考上的可能性。心灰意冷的她决定放弃考研。有一段日子除了吃饭、上网、睡觉外,终日无所事事。终于有一天,当她到洗漱间洗漱时,一位认识的同学惊讶的说:“今天怎么这么晚洗啊?”她难为情地回答:“今天没去上自习。”这句话有如醍醐灌顶,使她一下子清醒过来。“这种闲散的生活不是我所要的,不能再这么堕落下去了。”她又重新踏上了考研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坚持没有白费。在2006年上半年的研究生入学中,她的分数令人羡慕:英语66分,数学133分,政治73分,专业课125分,最终她以总分397的成绩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成为我校报考研究生中考分最高的学生。(大通社记者 庞桂梅)
赵静:为梦想拼搏就是快乐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为梦想拼搏,就是快乐。”谈起考研,留着长发很恬静的赵静微笑着说。
大一便有了“考研”的念头
“刚进校的时候,学校还一片荒凉,好多建筑都没有建好呢。”赵静说,虽然那时学校环境还不是很好,但她毅然留了下来,并下定了考研的决心。
赵静是个有主见的人,有了考研的打算后,她便开始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了。大一、大二两年,除了学习外,剩下的时间她都过得丰富多彩。
每个周末,赵静都和同学一起参加学校的舞会和其它活动,还到琴行学习了电贝斯。
升入大三后,赵静就开始把重心向考研靠拢,舞会中再也没有她的身影。“做一件事,不管什么时候开始,最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放弃。”
又一次“高考”的炼狱生涯
“和高考相比,考研甚至更艰难。以前是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复习,现在只有自己孤军奋战。” 赵静认为,考研不是对智力的考验,而是对勇气、决心的考验。
大三暑假里,赵静为参加了辅导班没有回家。“武汉的7、8月份简直就是个蒸笼,太热了,很多次晚上睡觉都被热醒了”,赵静心有余悸的说,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匆忙地洗漱后就赶去教室占位子,有时一天要听10个小时的课,就象“拉锯战”。
10月份开始,赵静就进入了全面复习的临战状态。天气逐渐变冷后,习惯于晚上在寝室里看书的她,每晚都要裹上一床厚厚的毛毯,穿着厚厚的棉鞋,手里抱一杯热水。从晚上7点到深夜1、2点钟,一坐就是5、6个小时。
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在考研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过郁闷、焦虑的心情,赵静也不例外。一次做完一套数学真题后,发现才得了50分,当时就傻了。急得她立刻给家里打电话,父母的声声劝导让赵静的心逐渐镇定下来,她鼓励自己,“没问题的,考试时可以超长发挥,肯定都能做出来。”
有时候,看到别的同学每天自在的睡觉、看电影,而自己却要背那些枯燥的政治,赵静感到委屈、不公。这时,她就独自坐车到街上去逛。站在街头,看着人来人往,行色匆匆的人们,她的心平静下来了,也领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轨迹,都要为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奋斗着,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实现。”回到学校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去了。
“其实,复习过程中最大的对手是自己,千万不能让不好的情绪把自己给捆住了,要随时注意调整心态。”考完最后一科的时候,赵静心理的担子一下子放下来了。交了试卷后轻轻地走出考场,感觉身体轻飘飘的。“不管结果怎样,我已经为梦想而拼过了。”
“一个人应当一次只想一件东西,并持之以恒,这样便有希望得到它”。经历过就会明白,努力过就会有机会,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会看到更胜彩虹的美丽。
(大通社记者 陈雪)
郑玲惠:成功缘于自信
初见郑玲惠,觉得她很文静,通过与她的交谈,感觉她文静中透出一股自信,也许就是这种自信让她走过了研究生备考那些“黑暗”的日子。她已经被西北科技大学环境法专业录取。
很多考研究生的同学都是在大一或是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了,她参加研究生考试是到大三的时候下的决定。问起为什么,她笑称自己并不是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而是通过学习发现本科阶段的很多东西还不够用,于是才决定考研的。
谈到考试经验,郑玲惠说,“第一步要确定自己要报考的学校、专业,之后要收集相关的资料,积极地和所报考的学校取得联系,以便获取最新的招生信息,同时要多与自己的导师交流和沟通,这样对自己的复习也很有帮助。对自己比较薄弱的环节,还要加强专门性的复习,重点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进行梳理。”
在时间安排问题上,郑玲惠表示其实专业学习和考研复习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因为不是跨专业报考,很多考研的知识在平常的专业学习中就已经被涵盖了,所以对于专业知识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学起来也很轻松。只是在英语的复习多花了很多力气。
考研要面临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有时候都会感觉自己很难再承受下去了,郑玲惠说,在备考复习最枯燥的那段时间,心理压抑得不行,但是冷静下来后,仔细想想投入的考试成本和自己付出的心血,觉得自己不能就这么回头,于是在短暂的调整过后又投入到新一轮的复习中去了。“有时候主动的找老师、宿舍的同学聊聊天、谈谈心,倾诉一下自己心中的压力。”她说自己就经常用这样的办法来为自己减压。
对于考研成功,郑玲惠看得很平淡。“结果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心态,既然决定了就要努力坚持下去,在心里不断的为自己打气,作好复习工作。”
今年9月,怀着对知识更高层次的追求,郑玲惠将离开校母校到其他大学深造。相信她将会一路走好,不仅因为她圆了研究生的梦,更重要的是,她这种自信、乐观和坚强的信念会支持她一路走得更加稳健。(大通社记者 王雨波)
陈静: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理性选择最关键
陈静是去年六月份才决定考研的,他说,在人生的岔路口,一定要理性地作选择。“我当时很犹豫,因为选择考研就得放弃许多东西。但我觉得所学的专业决定了我必须向研究生方向发展,而且我很喜欢法学专业。”
基于此,陈静走上了考研这条路。在专业方向上,他选择的是行政法学,因为那也是他的兴趣所在。“不管做什么,兴趣是关键,有兴趣就有学习好的动力。”
找对适合自己的方法
“复习考试,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陈静说,他就是因为方法对,才能够在短时间的复习内取得较好的成绩。
他将各科学习时间调整到与考试的时间相一致。比如上午先学习政治,再学专业课,下午学习英语,晚上又学专业课,而且每天都有一个计划并努力去完成。
在教材的选择上,他说一定要根据所考学校的规定选择,不可盲从。九月份前可以自学各类好的教材,打好专业基础,但九月份以后一定要专心学习所考院校规定的教材。学习教材不是死记硬背,要仔细弄懂其中的内涵,可边看边做笔记,到考试前时间很紧迫时就看笔记,效果很好。
阅读课外读物方面,他说最好多看英文作品。他喜欢看英文电影,也爱看小说,一是喜欢,二是作为放松和调节,而且对学习也有帮助。
当谈及如何学习英语时,他说要坚持每天都学。听收音机、看英文电影、听歌、看期刊等等都可以,不一定每天都要背单词,多培养一下自己的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水平。
自信面对挑战
在考研路上,陈静一直很自信。“既然选择了考研,那就去努力奋斗吧。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我每天都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 陈静说,自信面对挑战的人总能够想办法战胜困难。
“他是个较踏实的学生,每个知识点他都亲自动手作笔记整理出来,学习态度好,为人很谦虚,不懂就问,积极主动。他心态也很好,有压力时也会调解。”陈静的老师说,他能够考上研究生是意料之中的。(大通社记者 张腾燕)
一年未回家 整年没逛街 每周去自修
——记外语学院英本0201班三名考研学生
向阳是个武汉女生,家与学校仅10分钟左右路程,却因为准备考研,在大三一年未回过家。从大二下决心要考研起,她毅然放弃了社团以及学生会的工作,开始着手准备考研方面的复习资料。
大二下学期的每个周末,她都跑到武汉理工大学听有关的专业课,半年以来从未间断。大三那年自己每天在图书馆从上午九点学习到晚上十点,一天中只有吃三顿饭的时间休息,周末还得到考研冲刺班上课。“在那个时候觉得浪费一分钟都很愧疚。”向阳坦言道,“只要一心一意,只要真心付出了,一切皆有可能。”
而同班的黄石女孩张丽因为考研,大三一年都未逛过街。“选择了考研就选择了孤独。”每天5点30起床的她,便独自一人跑到图书馆顶楼读书,一直自习到晚上九点左右才回寝室。她每天都给自己制定学习任务,无论到多晚也要把当天的任务完成,变压力为动力。“勤能补拙,也许我并不聪明,但我在很努力地奋斗。”
考研过程中,心理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实在太压抑,向阳便会到图书馆报刊或电子阅览室“逛”一圈,或听同寝室的姐妹们讲笑话。而张丽则跑到图书馆顶楼吹风或对着无尽的天空大喊几声,释放自己的苦闷。“无论多难,千万不能放弃。”最终向阳与张丽分别以381分、328分的成绩进入复试。
谈及考研经验,两人一致认为:确认目标是关健,然后再选择学校,重点复习;自学过程中,一定不能好高骛远,要做到心无旁物、脚踏实地,可以多听一听所选学校的专业讲课或向考过研的人请教有关注意事项;临考前的一个星期,坚持做几套模拟试卷。
在多数人眼中,考研一定是无时无刻都在学习,可闫业婷这个来自山西太原的活泼女孩,却一直坚持劳逸结合的学习理念。
备考过程中,她也会偶而上上网,寒暑假期间还会出去旅游。过了英语专业八级的她,凭着对新闻专业的喜爱和广博的见闻,快乐的学完了相关专业课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了兴趣就选择了自我。”凭着对新闻的执着,每周她都会去华中科技大学的自习室度过自己的学习时间,复习相关的资料。她认为学习主要还是靠平时的积累,课堂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1月,她以轻松的心态走入了考研的考场,并以361分的优异成绩跨专业考研成功。
对于准备考研的学弟学妹们,闫业婷说,“从兴趣出发,坚定目标、树立坚强的意志,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大通社记者 幸丽何孜渊)
链接:
带着微笑走在考研路上
考研,一条伴我走了很久的微笑的路。也许是父母的期望,也许是未来的向往,我加入了考研大军,但这是我自己的决定,我选择了,不管结果怎样,我无怨无悔。
我相信歌德说的一句话:“只要你不失目标地继续努力,终将有成。”我们只需付出,不要去想结果如何,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只要我们努力了足以。即使我们的考研路不能成功,走到工作岗位上,我相信继续努力的你,最终也一定是个胜者,成功仅仅是时间问题。放飞自己,给自己足够的空间,一定能够活得精彩。
考研首先是心态,考研路上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不要总是拿分数来评判自己,只要把不会的弄懂了就可以了,不要难为自己,影响心情。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人笑对困难,庆幸问题发现的及时,并在困难中不断的提升自己。如果你希望成功,请笑对困难。
考研具体的复习经验: 一要有计划。计划,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短期计划,就是每个小时的计划;中期计划,就是一个月,一个月中我们需要完成的工作;长期计划,就是考研路的整体规划。二是重复。走在考研路上你会发现时间很紧,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很多工作,有些同学很贪心,买了很多书,东看西看,最后没有哪本书是全部看过的,这是考研的大忌。考研的捷径就是重复,只有不断的重复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看三本书,不如一本书看三遍,这是真理。
考研路我是笑着走过来的,因为我遇到困难时,我会笑,而且一直笑到了最后,我也给朋友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给父母带来了欣慰,给我的前途铺平了道路,我爱考研路,希望考研的朋友都能笑到最后。(摘自中国考研网)
(责任编辑:朱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