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邮箱系统
  • 新智慧校园
  • English

老网站数据

《中国高等教育》:论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0-10-28 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厘清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才能使其真正落地。本文分析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提出素质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基础上的个性充分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开发·内化·创新”为根本方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本质内涵;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素质教育的本质则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

当前,我国正值编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之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和价值取向,必须从根本上厘清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深化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地。

素质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素质作为人的基本品质在教育理论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并且,素质作为人的基本品质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基本品质的活动,必然同时包含素质的共性与素质的个性两方面。

素质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由素质的共性决定的。任何人的基本品质,即素质都由观念、品德、能力、身体和心理五个基本要素构成:观念,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方面的品质,对主体人的言行等外在表现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品德,指道德品质,对主体人起着定向和调控的作用;能力,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品质,决定着人的外在表现能否又快又好地实现目标和价值,对主体人起着能动作用;身体,指生理品质,对主体人的外在行为起着基础作用;心理,指自我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人格、气质等方面的品质,对主体人的外在行为起协调和支撑作用。这五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主体人的基本品质即素质,这是素质的共性,是任何人都不可缺失的。尤其是观念和品德教育在五大素质教育中处于灵魂地位,因此“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观念、品德、能力、身体和心理五种基本要素的全面、协调发展与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高度一致。五育当中的“德”既包括道德品质,也包含思想观念;“智”主要体现为“能力”和“身心”因素;“体、美、劳”中既都含有相关“观念”“品德”因素,也含有“能力”因素以及“身体”“心理”等因素。

素质教育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促进受教育者优良个性充分发展,这是由素质的个性决定的。教育学意义上的个性是指主体人在潜质潜能差异基础上所形成的能力与身心方面的优势品质。

首先,个性以人的潜质潜能的独特性为基础。潜质潜能,即主体人通过遗传基因形成的身心结构及其功能,是素质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人的素质以先天潜质潜能为基础,而人的遗传多样性导致潜质潜能的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和差异性为人的个性形成提供了基础和载体。其次,个性体现为主体人五种基本品质的独特性。正是五种基本品质在不同主体身上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体现,再与高低各异的品质发展水平相互组合,成就了芸芸众生间千差万别的个性。

总之,素质教育是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相统一的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在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上的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发展也不是片面发展,而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提升性发展,二者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一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不是消灭差别、泯灭个性,而是在注重受教育者基本品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尽可能尊重人的差异、鼓励和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个性的充分发展最终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简言之,全面发展总会表现出个性的不断扩展和丰富,个性发展也必然伴随全面发展而不断升华和完善。

其一,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诸多研究表明,个性与创新密切相关,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其探索欲和求知欲才得以充分调动,才可能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从而孕育出真正的创新。可以说,个性充分发展是科学之源,是艺术之源,是创新之源;没有个性充分发展,就没有科学,就没有艺术,就没有创新。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体现。其二,个性充分发展是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个人发展依赖于自身个性的充分发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只有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品质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个性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人作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其能动性与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只有具备独特个性的人才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品质、发挥自身能动性与创造性,改造与发明新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其三,素质教育只有充分发展人的优良个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人的素质。人的个性以潜质潜能的差异性为基础发展而来。人类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必然使得个体潜质潜能存在差异性,具体来说,一个人可能具备从事这方面活动、发展这方面素质的潜质潜能,却又可能缺乏从事其他方面活动与发展素质的潜质潜能。正是由于潜质潜能的这种各具特点、互呈差异的特征,无形中为素质的形成发展设置了某种内部限制,使主体人不可能任意向某个方向突出地形成发展其素质;同时又为素质形成发展带来某种内部倾向性,使每个人具有和潜质潜能最相适应的素质发展方向。这种无形的限制性和倾向性决定了不同主体素质形成发展趋向的多样性,最终将发展为人的个性。教育只有在充分发掘受教育者潜质潜能差异性的基础上,使个体素质朝着与自身潜质潜能最相适应的方向发展时,人的个性才能最终得到充分发展,人的素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来发展人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创造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充分发展。

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充分发展是素质教育根本目的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在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上的全面发展;优良个性充分发展也不是片面畸形发展,而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提升性发展,二者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一方面,全面发展是在注重受教育者基本品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尊重、鼓励和发展人的优良个性。另一方面,优良个性的充分发展最终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简言之,全面发展总会表现出个性的不断扩展和丰富,个性发展也必然伴随全面发展而不断升华和完善。素质教育是促进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充分发展相统一的教育,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都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

开发潜质潜能是素质教育培养和提升受教育者素质的必备前提

素质是在主体人潜质潜能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但潜质潜能不等于素质,潜质潜能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发挥作用。首先,素质的形成发展以潜质潜能为基础和载体,缺失某种潜质潜能,无论如何开发,素质都不能形成。其次,潜质潜能只有在开发中被及时发现、发掘并有效激活才能发挥作用。再次,潜质潜能的开发还存在关键期效应。潜质潜能只有在关键期被及时开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错过了开发的关键期,则需要花费数倍的功夫弥补,甚至还可能因为得不到及时开发而退化或消失。由此可见,开发潜质潜能是素质教育培养和提升受教育者素质的必备前提。

素质教育的“开发”,主要是教师对受教育者潜质潜能的开发,是指在发现受教育者个体潜质潜能差异和优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其创设好的环境和条件,采取启发、诱发、激发等方法,激活其潜质潜能,进而调动其内在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开发包括“发现—创设—激活”三个步骤。“发现”是开发的起点,是指通过观察、关注等方法发现受教育者个体的潜质差异及其“闪光点”;“创设”是开发的条件,指为了实现“激活”而进行的环境准备;“激活”是开发的核心与关键,指充分利用信息、知识、共情等对受教育者予以启发、诱发、激发等,使其潜质潜能得到活化。开发的基本要求是针对不同潜质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和拔苗助长。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开发,注重启发诱导、循循善诱。通过开发,受教育者潜质潜能达到激活状态,为下一步的内化做好充分的准备。

内化信息(知识)是素质教育培养和提升人的素质的必然途径

信息(知识)是素质形成发展的源泉,但接收或者记忆了信息(知识)不等于形成了素质,信息(知识)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化为素质。受教育者只有在不断开发自身潜质潜能的基础上,将信息(知识)理解、消化、吸收,能够自觉地在实践中“践行”或“运用”,这些信息(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影响和决定受教育者外在行为的基本品质即素质。

素质教育的“内化”,主要指受教育者在被开发的潜质潜能基础上,对信息选择性接收,对知识理解性记忆、消化、加工、掌握、运用,并通过与自身已有身心结构融合促成认知结构重构,从而形成素质的过程。信息(知识)内化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从外界选择、过滤和接收信息(知识),并在理解、消化基础上与自身认知结构结合,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内化是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过程。学校的作用是提供先进的教学条件和环境。教师的作用是向受教育者提供前沿科学知识,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挖掘其学习潜能,调动其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其讨论、探究和实践,促进其创造性地学。

强化思维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必然使命

素质的发展离不开思维创新。在开发内化基础上通过思维创新实现主体人认知飞跃或重构是素质充分发展的必经阶段,没有经过认知飞跃或重构的开发内化都是不充分的开发内化,都无法实现素质的充分发展。可以说,通过思维创新实现自身充分发展是人的本质特性,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思维创新,主体人才能创造性地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冲突与难题,在能动地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挖掘和激发了自身潜质潜能,实现了认知的不断飞跃与重构,最终促成自身素质的充分发展。纵观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通过思维创新来实现自身发展的历史,正是无数次的思维创新促使人类不断地实现认知飞跃与重构,实现了人类整体素质的跨越式大发展。因此,思维创新是素质充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使命。

素质教育的“创新”是指在开发、内化的基础上,教师创新性地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度开发、充分调动其能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促使其不断通过思维创新来实现认知的飞跃或重构的过程。思维创新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针对具体受教育者的潜质潜能或特长,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或手段,对其进行充分开发,促使其不断进行思维创新;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在知识内化的基础上,执着钻研其感兴趣的某一领域或方向,通过思维创新取得创新性成果,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充分发展。

可见,“开发·内化·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式,素质教育的其他具体教育方式如翻转课堂、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实战式等,都是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下通过“开发·内化·创新”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总之,“开发·内化·创新”是这些具体教育方式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充分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开发·内化·创新”为根本方式的教育。这一定义揭示了素质教育本质内涵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就 “培养什么人”而言,素质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就“怎样培养人”而言,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内化·创新”为根本方式的教育。

【作者:赵作斌 牛换霞 颜 海】

【作者单位:武昌理工学院,赵作斌为校长】

原载2020年第19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http://m.jyb.cn/rmtzcg/xwy/wzxw/202010/t20201027_368370_wap.html

老网站数据

CopyRight © 武昌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昌理工学院网络中心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